1月26日,由北京保险研究院主办的“农产品气候风险指数预测与农业保险精准扶贫”课题终审会召开。该课题结合中国区域特点、气候特点和扶贫需求,分析了气候风险对农业以及扶贫工作的影响,并建立了一套实证模型,对预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为天气指数保险提供精算定价基础,以及精准扶贫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表明,过去25年里,由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95%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自然灾害、异常气候频发。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的气候形态已经发生转变。中国的地表温度在20世纪增加了0.5-0.8摄氏度,这已经超过同一时期世界温度的平均增长值。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冲击最大的就是农业。课题运用2001年到2015年15年间的天气数据,通过建立实证回归模型对不同的气候变量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产量的影响进行了预测,证实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可产生重大影响。第一,该实证模型对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及提高指数保险的精算准确率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和支持,主要体现在该模型能综合预测多种气候变量对农作物产出的影响,能评估主要致灾因子的损失贡献度,能更精准地选取构成气候指数的气候变量。
第二,气候变化会增加极端天气,对当年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及其他相关气候变量的长期变化也会对农业产出造成不小的影响,导致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贫困群体收入下降。因此,保险公司可以根据预测开发更多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对气候适应性的区别更精细化地保障农民收入。
第三,通过模型对未来气候走向以及对农产品产出的影响进行准确的预测,政府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农产品销售和价格调节准备工作;根据不同地区所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的不同,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实施精准扶贫,保证当地农民的收入稳定性和持续性。对保险公司来说,可提前做好理赔规划和相应理赔金准备。
与会评审专家表示,该报告实证分析结论对进一步完善指数保险的精算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和支持,对我国保险业、农业、扶贫攻坚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如能运用课题成果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专家提出,应在该研究中剔除劳动要素等其他经济因素,同时加入降水、风力等其他农业变量,使研究结果更科学严谨。专家还建议在同一种植区域内先进行试点再复制经验。
北京保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立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副教授胡彬、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张林,以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农业部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新民、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会长王道龙、北京华风天际气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燕京、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谢向英、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总经理郝联峰等多位专家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