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征求行业意见与开展公司测评后,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顶层设计——《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下称监管规则)终于亮相。
这意味着,继“偿二代”之后,保险业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监管工具——资产负债管理。谈及这一新工具的意义时,多位业内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于机构而言,可改善产品定价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经营模式的转变;于行业而言,有利于回归保险本源和引导保险资金“脱虚向实”,发挥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于监管而言,可前瞻性地掌握保险公司的期限错配、利差损、流动性等风险情况,有利于加强事前管理和过程管理,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
扶优限劣 差别化监管落地
3月1日,保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主干技术标准共5项监管规则。据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贾飙介绍,监管规则自发文之日起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继续征求相关方面意见,及时评估完善,暂不针对各保险公司的评级结果采取监管措施。
近年来,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保险增速、资产收益、吸纳就业、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认同度也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引发社会关注的问题,如险资举牌、海外投资与并购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行业快速发展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未能跟上脚步所造成的。在新华人寿总精算师龚兴峰看来,种种偏离保险业保障本源的现象说明,亟待监管层从制度层面明确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将以往分散在不同制度里的“软约束”转为系统化的“硬约束”。
在此背景下,资产负债管理顶层设计应运而生。据了解,此次亮相的监管规则,将区分财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分别制定能力评估规则、量化评估规则和管理报告规则,从长期经济价值、中期盈利能力、短期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底线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和管理能力,依据评估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
差异化监管具体表现在:保监会将根据各家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和量化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级,并依据评分结果、通过扶优限劣,引导保险公司主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比如,在正式运行后,保监会将根据管理能力和匹配状况将保险公司划分为A、B、C、D四大类。对于能力高、匹配好的A类公司,适当给予支持性的监管政策;对于能力较低或匹配较差的C类、D类公司,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措施,逐步构建业务监管、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
从粗放到精细 经营模式将生变
对于监管规则的出炉,中国人寿(行情26.77 -1.14%,诊股)精算部副总经理田今朝认为,强化了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引导行业建立科学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有利于推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英大泰和人寿副总经理兼总精算师牛增亮。在他看来,监管规则的出台将给寿险业经营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寿险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将从自发行为转变为必须遵守的规范准则和标准模式,从而极大促进全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优化;其次,寿险企业在经营中将更加重视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互动和沟通,综合利用投资、精算、财务和风险等各领域专业人才的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提升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能力等。
那么,在监管规则实施后,不同经营模式的保险公司,应分别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英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刘开俊建议:“以中小险企为代表的简单管理模式,建议应按照监管规则建立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联动;以外资寿险、部分财险为代表的负债管理模式,建议加强资产负债联动,在控制成本前提下,适度提高风险偏好;以民营偏激进险企为代表的资产驱动模式,应逐步纠正资产负债收益水平‘双高’现象,回归市场正常水平,做好存量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工作,限制超常规的发展,整体策略需进一步偏保守。”
回归价值投资 倒逼投研能力提升
除了影响经营模式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对投资端的影响,则体现在有助于保险公司在资产端更加客观、公允地评估资产风险,更加全面、科学地防范信用风险,在重大投资决策上会愈加审慎与稳健,同时将促使公司提升投资能力。
“保险投资将真正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刘开俊分析说,可以预见,实施监管规则后,以资金优势、提高投资风险容忍度获取高收益的投资方式将大打折扣,从而迫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约束下提高自身投资能力,只有在投研体系与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遵照市场规律投资决策,才能实现相对较好收益。
龚兴峰则表示,监管规则中量化评估规则的一整套指标,为衡量风险与收益提供了有效工具。比如,用于衡量收益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指标,为保险公司在投资管理中兼顾风险和收益提出新的导向。“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后,可以更有信心与能力进行行业整体的产品转型,发展长期保障型的保险业务,可以降低行业采取激进投资策略或业务策略、降低杠杆效应,有效降低行业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