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成为集体行动方向。保险业,尤其是需求升温下蓬勃发展的寿险业,更不断推进深化转型,持续夯实价值增长,优化产品结构。伴随多元化需求的崛起,寿险公司纷纷掘金细分市场,深耕产品,以此作为转型抓手。与此同时,科技赋能传统金融业的大趋势下,“快人一步”的前沿科技运用,也成为寿险公司转型发展的另一大机遇。

    近日,中国平安(601318)披露2018年年报,保险业2018年首份“成绩单”出炉。业绩支柱平安人寿再次实现稳健增长。最新年报显示,2018年,平安人寿累计实现业务规模保费5431.68亿元,同比增长19.8%;根据执行修订前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法定财务报表,净利润达732.71亿元;代理人规模达141.74万人,较2018年年初增长2.3%。

    平安人寿的好成绩,可以说为整个寿险业发展注入信心。事实上,在经历2018年初小幅“波动”后,寿险业2018年逐步企稳。如何在2018年实现“换道赛跑”?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或许,从平安人寿的成绩中,可以窥见整个寿险业这一年的转变趋势。

    强监管下寿险业迎深化转型,重价值、优结构成统一目标

    近两年,在金融回归本源、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强化监管是必然趋势。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一直以来,都以追求稳健、持续发展为第一目标。大型保险公司在近年来的持续转型中,也纷纷明确追求价值增长的重要性。

    价值增长,不仅关乎一家保险公司业绩“含金量”,更成为持续增长的动力指标之一。以最新公布的中国平安年报数据为例,经历5年新业务价值指标稳健提升后,2018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继续攀升,达到722.94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下半年增速提升,同比增长16.9%;内含价值达6132.23亿元,同比增长23.54%。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的双双提升,推动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上涨,最新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713.45亿元,同比大涨35.1%,ROEV高达30.8%,关乎利润持续释放的剩余边际余额数据,高达7866.33亿元,较2018年年初增长27.6%。

    深究价值指标不断攀升的背后,则是量质齐升的代理人团队与业务结构优化的双重支撑。

    首先,平安人寿有着规模庞大的代理人团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平安人寿代理人规模达141.74万人,较2018年年初增长2.3%;数量增长的同时,平安人寿2018年更加注重代理人“质”的提升。2018年,平安人寿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9%,全年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1%,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率高达57.1%,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

    其次,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从重规模到重质量、重耐力、重可持续发展,保险业越来越明确发展期缴业务的重要性。近两年来,坚决大幅砍掉趸交业务,加大期缴业务成为大型寿险公司的统一选择。在此方面,平安人寿坚持高价值率业务策略,适度控制短交型储蓄类业务规模,不断加大业务、渠道优化力度,其效果也在逐渐显现,最新年报显示,2018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续期业务达3919.56亿,同比增长32.8%,其中,代理人渠道同比上涨31.7%,银保渠道同比上涨48.4%,电销、互联网及其他渠道同比上涨41.9%。

    新风向:加大拓展细分市场,寿险公司产品端持续发力

    行业转型的过程中,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不断深入,保险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多元化、细分化特点也凸显而出。由此,寿险公司纷纷贴近消费者需求,持续在产品端发力。例如,中国人寿在近期的开放日中表示,提供寿险、意外伤害、健康、年金等保险产品,推进多元化产品战略,全方面满足客户需求;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则均将目光投向健康养老领域,中国太保表示,正不断丰富疾病产品、医疗产品体系,并将客户细化分层,开发特定客群产品;新华保险则多次表示,将大力发展健康险业务。

    “先行者”平安人寿则更具发言权,近几年一直坚持“产品+”“科技+”的双轮驱动战略。平安人寿明确表示,“产品+”绝非简单的“产品叠加”,而是通过“+”实现化学反应和良性互动。由此,一方面夯实主业,细化深耕保障型产品,另一方面拓宽产品服务半径,扩大寿险产品边界,向产品的上下游延伸,构建产品生态圈。

    2018年,平安人寿依托“产品+”策略,加大保障型产品开发力度,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丰富服务场景。在持续深化保障型产品方面,一方面,平安人寿加大对细分市场的拓展,推出成人返本重疾产品“福满分”,推动主力重疾市场向更高端的客群延伸;另一方面,优化现有“拳头”保障产品,重疾保障种类提升到80多种,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